篆
(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: )
基本信息
中文名称
篆

注音字母
ㄓㄨㄢˋ
字级
二级字(编号5959)
平水韵部
上声十六铣
笔顺编号
314314551353334
读音
zhuàn
五笔
txeu
统一码
基本区 U+7BC6
部首
竹
结构构型
上下结构
总笔画
15
目录
1字源演变
2详细释义
3古籍释义
4字形书法
5音韵汇集
折叠编辑本段字源演变
"篆"字始见于《说文》中的小篆文字中(图1)。随后发展了两种字体。一种是汉代时期的文字(图2),其与《说文》中小篆字体相比,字形整体较为宽大,且上方的"竹"字头变成了像是中间一竖向内弯曲的两个"十"字,但此字形并没有继续发展了。另一种就是直接发展到了楷体文字,沿用至现代汉语。
"篆"字是形声字。《说文》中说"篆,引书也。从竹,彖声。"竹表意,其形像竹叶,表示古时篆书大都写在竹简上。"彖"读作tuàn,表声。本义是运笔书写。后由本义引申指一种汉字的书体,篆体。后引申为雕刻,铭刻。宋·邵长蘅《阎典史传》中说"使县令摄篆旁邑。"这里的"篆"字是官印的代称,古代官印多以篆字镌刻,亦借指官职。
折叠编辑本段详细释义
读音
词性
释义
例句
英译
例词
zhuàn
名词
汉字书体名。
《说文·竹部》:篆,引书也。
段玉裁注:引书者,引笔而着于竹帛也,因之李斯所作曰篆书,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,既又谓篆书曰小篆。
元·盛熙明《法书考》:大篆者周史籀所作也,或云柱下史始变古文,或同或异……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,增损大篆籀文,谓之小篆,亦曰秦篆。
seal character
篆书
官印的代称。
宋·岳珂《金陀粹编》卷五:先臣闻警,轻骑而先,二十六日入泰州,未视篆,藉郡中敢死士及部押使臣效用。
明·冯梦龙《古今谭概·谲知·海刚峰》:(御史)明晨起视篆,篆箧已空。
清·昭梿《啸亭杂录·土尔扈特来降》:上闻之,命舒文襄公摄伊犁将军篆。
a seal of office
篆注;篆籀
官职。
《徐霞客游记》:明官多缺,以经历署篆。
official position
盘香的喻称。
宋·秦观《海棠春》词:翠被晓寒轻,宝篆沉烟袅。
明·王錂《春芜记·瞥见》:旃檀宝篆笼瑞烟,斋心顶礼金仙。
指盘香的烟缕。
宋神宗《秦国大长公主挽词》:尘入罗衣暗,香随玉篆消。
清·纳兰性德《浪淘沙》词之九:清镜上朝云,宿篆犹熏。
通"瑑"。钟口处或车毂约上所刻画的条形图案花纹。
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:服车五乘,孤乘夏篆,卿乘夏缦。
《考工记·凫氏》:钟带谓之篆。
动词
特指用篆体字书写。
宋·曾敏行《独醒杂志》卷三:时有诏太学篆石经,廷臣复荐之,伯益不得已遂至阙下。篆毕,除将作监簿,伯益固辞。
write with seal character
篆素;篆额;篆书
引申为铭刻。
唐·顾云《谢徐学士启》:才微往彦,遇倍昔时,仰戴恩荣,已增铭篆。
engrave on one's mind
折叠编辑本段古籍释义
折叠说文解字
《卷五》《竹部》 持兖切
引书也。从竹彖声。
折叠说文解字注
引书也。
引书者,引笔而箸于竹帛也。因之李斯所作曰篆书,而谓史籒所作曰大篆,旣又谓篆书曰小篆。其字之本义为引书,如雕刻圭璧曰瑑。周礼注:五采画毂约谓之夏篆。
从竹彖声。
特兖切。十五部。
折叠宋本广韵
持兖切,上狝定 ‖彖声元3部
篆,篆书。持兖切。七。
折叠康熙字典
《未集上》《竹字部》
《唐韵》《广韵》持衮切。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柱兖切。ࠀ�音瑑。《集韵》:篆书也。《尚书·序疏》:秦书有八体:一曰大篆,二曰小篆。及新莽居摄,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,时有六书,三曰篆书,卽小篆。下杜人程邈所作。五曰缪篆,所以摹印。《法书考》:大篆者,周史籀所作也。或曰,柱下史始变古文,或同或异,谓之篆。篆者,传也。传其物理,施之无穷,《汉·艺文志》《史籀》十五篇是也。以史官制之,用之敎授,谓之史书,凡九千字。小篆者,秦相李斯所作也。增损大篆、籀文,谓之小篆。亦曰秦篆。天下行之。画如铁石,字若飞动,作楷隶之祖,为不易之法。其铭题钟鼎,及作符节,至今用焉。
又毂约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:孤乗夏篆。注:夏,赤也。夏篆,五采画毂约也。
又《考工记》:钟带谓之篆。
折叠编辑本段字形书法
折叠字形对比
折叠书写演示
"篆"字是由"竹"字旁和"彖"字组成。首先书写正上方的"竹"字旁,第一笔为一撇,第六笔一点结束书写。随后在其正下方书写"彖"字,第十五笔一捺结束"篆"字书写。
折叠书法欣赏
折叠编辑本段音韵汇集
折叠中上古音
时代
声韵系统名称
韵部
声母
韵母
先秦
高本汉系统
dʰ
i̯wan
王力系统
元
d
ǐwan
董同龢系统
元
dʰ
juæn
周法高系统
元
d
iwan
李方桂系统
元
d
rjuanx
南北朝
宋北魏前期
山先仙
jiwɑn
北魏后期北齐
山先仙
jiwɑn
齐梁陈北周隋
山先仙
jiwɑn
隋唐
拟音/高本汉系统
ȡʰ
i̯wɛn
拟音/王力系统
ȡ
ǐwɛn
拟音/董同龢系统
ȡʰ
juæn
拟音/周法高系统
ɖ
iuæn
拟音/李方桂系统
ḍ
jwän
拟音/陈新雄系统
ȡʰ
ǐuɛn
折叠韵书集成
字形
小韵
韵摄
声调
韵目
声母
声类
开合
等第
清浊
反切
拟音
广韵
篆
篆
山
上声
狝
澄
合口呼
三
全浊
持兖切
ȡʰjuæn
集韵
山
上声
ण�
澄
合口呼
三
全浊
柱兖切
ȡiuæn
韵略
上声
狝
柱兖切
增韵
上声
狝
柱兖切
中原音韵
传
去声
先天
照
全清
tʂiuɛn
中州音韵
去声
先天
池转切
洪武正韵
篆
上声
铣
床
直
全浊
柱兖切
dʒ'yen
分韵撮要
篆
阳去
心